“十三邀”只是另一个走不出的洞穴

作者 :张曦 来源:澎湃新闻网
发布 2017-09-07 13:27:15
浏览 1094

     生活是一个洞穴,充满幻象。只有走出洞穴的哲人才洞悉生活的真相。出于对我们的爱,哲人不仅自己认清了真相,还要回到洞穴带着我们一起往外走,即便这意味着要受我们的迫害。这是柏拉图说过的一则寓言,激励了许多人。

     在《十三邀》以及所有作品里,许知远都在努力扮演走出洞穴的哲人。只是换了个称呼,叫“知识分子”。

     哲人十分痛苦,不是因为不能言,而是因为无人信。在哲人的目光里,这个世界非常庸俗,没有活力,不严肃、不真诚、不正经。哲人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着痛彻心扉的怜悯。但这并不妨碍哲人爱我们,因为哲人把我们都想象成有可能走出洞穴的潜在哲人。所以哲人在洞穴里努力启蒙、奋勇领路,直到遇见马东。马东不仅不肯走出洞穴,而且挑明自己的主见:洞穴里挺好。没有比这更令哲人痛苦的了!

《十三邀》剧照

     哲人当然很真诚。在他的眼里,我们的生活有问题。它没有意义,是一种幻象,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从中逃脱。哲人也相信,只要我们和他一样真诚,就也能发现问题、揭穿幻象。但哲人是怎么发现问题的呢?“每当在理解中国现实遭遇时,我就求助于一位或是很多位思想家”。比如奥登、卡莱尔、阿诺德。哦!原来,哲人求助的是那些时髦洋气、“生活在别处”的哲人。靠着从他们那里进口些概念,哲人勉强填补了自己知性的空白。可是,当哲人忙于真诚地进口概念时,洞穴里,你、我、马东却真诚地生活在此地和当下。并且恰恰因为对此地和当下的真诚,洞穴里的我们,才理解自己的生活故事、塑造自己的生活意义。生活以及它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活”出来的、而不是进口概念所赐予的。

     很久以来,许多自诩的哲人,的确都真诚努力摆脱洞穴,他们的姿态通常以洋气的概念为支撑,因而对急于奠基自己精神世界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然而,姿态背后,却藏匿着某种危险。毕竟,当哲人试图依赖概念进口来走出洞穴时,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引导我们进入另一个洞穴。如果说旧洞穴里所充斥的世代生活的人毕竟还拥有生活,那么,新洞穴则因为彻底的概念化而注定沦为一种虚构。

     所以,当哲人摆出一种姿态并因此吸引受众时,这种姿态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种破坏性徒劳:它逼迫我们抽身于此地和当下的生活,站到想象的外部,来审视和批判(重点是批判)生活本身。遗憾的是,那个想象的外部,其实是无垠的虚空。任何概念都填补不了这种虚空,更不要说那些进口概念。如果我们真的跟着哲人走,那么,我们也就摧毁了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大概,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十三邀》里的提问者仅有的对话姿态,就只是讽刺和揭露吧?

     其实,知性的生活本身并不必然高贵,它同样可能充满傲慢与偏见。在柏拉图眼里,生活是一团乱麻,充满污秽与杂质,只有在流变中把握不变本质的哲人才能洞察生活的真相。这就是哲学的傲慢与偏见。过去、现在和将来,这种傲慢与偏见,都不断使智识上自负的人,敢于相信自己拥有免于幻象的特权;使他们意气风发地感到,自己担负着拯救他人于沉沦的使命。不幸在于,当他们感到这一切的时候,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幻象。

     总有一些人,靠着进口的概念,跃跃欲试要站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实也是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之外,来审视以至批判此地和当下的生活。下一次,如果我们遇上他们,不要被那些概念吓到。让我们首先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生活是一个故事,你究竟是愿意走进我的故事与我一起去感受呢,还是打算随便臆想出故事的主题然后大肆批判?如果是后者,那么真的很抱歉,我不打算让一个不依靠概念进口就连生活本身都理解不了的人,去告诉我该怎么生活。

     毕竟,我们首先是一个“生活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


声明:飞龙自创版权归飞龙传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除飞龙传媒官方自创文章外,飞龙传媒转载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飞龙传媒立场。飞龙传媒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和版权、著作权。如果在飞龙传媒网或者微信平台上发布或转发的文章或图片有任何侵权行为,请在平台发消息给我们,或者邮件联系(email:fdmedia@fdmedia.us)我们,我们会尽快为你删除或作出道歉声明!

恒丰银行 广告
SKW 广告
lsrael 广告
百利门诊 广告
元臣律师事务所 广告
印心堂蕭老師 广告
Greenhouse 广告
慧慈按摩&美容学校 广告
中美文化联盟 广告
安稳保险 广告
Schafer 广告
重庆鸡公煲 广告
第一德州贷款 广告
凯旋地产 广告
ALOAN 广告
新魅力Katy美容美体中心Afresh 广告
SKW 广告
美福药局 广告
湘浙汇餐厅 广告
商业地产税务减免法律咨询 广告
Watts 广告
休斯顿75火锅烤肉自助餐 广告
北极星保险理财North 广告
专业保险王亚真 广告
名姿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