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我在柏林认识的几个朋友。想逛街的时候,我会约在这里的闺蜜;想看展览的时候,我也会约一个朋友;想吃饭的时候,我脑子里就会想起几个人。和北京一样,柏林粗糙、不方便,为什么还能够继续住在这里,除了空气,恐怕就是因为我开始有了朋友。
关于吃饭的美学,我只服法国
春树专栏
在用youtube听一首国内近期流行的电视剧插曲时,猝不及防下面出现了一段广告"德国人民也能吃上鸭脖了!首单免国际邮费",当然这里的"德国人民"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德国人民,而是指在德国的中国人民,毕竟还是中国人民爱吃鸭脖,走到哪儿都惦记着这一口儿。
就说这吃,我在德国住了这么长时间,也没见着一个德国人啃鸭脖的,兴许中餐馆里有,但绝对也不是主流。我吃过的中餐厅里也没见着提供鸭脖的,跟全世界所有的中餐馆一样,这里的川菜和湘菜比较流行,麻、辣是两种迅速解乡愁的解药,而且川菜和湘菜流行之广,方便易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吧,在美国,中餐流传已广,还有发明,包括大名鼎鼎的"左宗棠鸡",欧洲其他大城市也有唐人街,柏林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唐人街,中餐流传起来就困难。而且要说正宗,当然也做不到原汁原味。我和朋友们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德国的中餐不太行,除了原材料不足,也就是德国蔬菜品种单一以外,也是这里的人对吃的太不讲究,似乎吃饭对他们来说不是件让他们追求的事,也不太挑剔味道,吃饱就行,量大是第一,质量并不在考虑范围内。大环境堪忧,也就没有懂行的食客对中餐馆有更高的要求,水平比起国内当然就一落千丈啦。这就像独立思考和个人空间在国内的情况差不多。
柏林唯一让我喜欢的餐厅,就是到处可见的越南餐厅。
越南裔移民是德国最大的亚洲移民群族,德国境内的越南移民主要来源于冷战时期东德从苏联、越南签订的的外国劳工合同而引入的劳工以及西德接收的越战移民。越南人能吃苦耐劳,又乐天知命,平时总是笑呵呵的,服务态度特别好,很少有看人下菜碟的情况。他们也有美食的传统,越南的美食既健康又美味,所以即使移民二代到了德国这么个没有美食文化的国家,依然向大家兢兢业业地提供着他们祖国的美食,这就形成了柏林到处是越南餐厅的景象。这也算是一种"档次上去了下不来"吧。
而且我发现,柏林大部分花店都是越南裔开的。就连我曾经住过几个月的柏林郊区,也有几个越南小超市,卖些越南、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地区的香料、调料和瓜果蔬食。当时我住的地方,是城铁S75的最后一站,可以说是非常偏了,几乎都要出柏林了,城铁下面是个地下通道,经常有几个越南裔在那里站着,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那里卖些走私香烟。
我的另一个朋友常说,幸好柏林有越南移民和土耳其移民,他们简直就是柏林明星一般的存在啊。土超是我们这些中国人的救赎,我总是在那里买水果蔬菜,品种齐全还便宜,土耳其的干果一绝,又香又脆又新鲜,比起柏林有机超市那些包装精美却味道可疑的产品比起来,算是良心产品了。
每次从德国到其他国家玩,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吃不好的问题。可能除了英国吧。但是又不在英国长期生活,而伦敦的餐厅是只要你有钱,还是可以能满足肠胃的。何况英国有闻名天下的下午茶。
法国就不这样,法国是我去过唯一一个在吃上面让我佩服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说起甜点,当然还要属巴黎。
没有一个地方的甜点可以与巴黎相比拟,我念念不忘的并非按图索骥似的寻觅,毕竟任何一个美食荒漠都可能有一两家还过得去的餐厅,我们说一个地方是美食天堂,是因为美食作为一种概念一种信仰,是存在于当地老百姓心中,并且他们会为些付出时间和精力,且引起为傲。
在逛了一下午卢浮宫后,我们路过一家设计得很现代咖啡厅,那并不是德国工业气质的现代,它依然是法式风格,既现代又温暖,有着都市烟火气。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看到屋里三三两两坐着几个人,窗边放着舒服的沙发,正有打扮时尚(其实这里哪有人不时尚呢)两个姐妹淘正在喝红酒闲聊天,她们的桌上还摆着两个玻璃罐子,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这家店看起来并不是那种时髦得令你坐立不安的店,我们正又累又饿,离我想去的餐厅还有段路途,此时又才五点半,还不到饭点儿,要知道夏天巴黎基本上晚饭都八点才开始。与其择店不如撞店,我们索性就走进去,随便喝点东西歇会儿脚吧。
结果我们一坐坐了两个小时,干脆就在这里把饭吃了。期间喝了咖啡、两杯香槟、两杯干红、一杯干白。点了三个小吃,每一种都好吃得不得了。其中一盘是切得细细的哈密瓜配上火腿,还配了其他的香料,每一口的味觉都很丰富,完全做到了独立存在又互相依存。
小香肠也很好吃,服务员拿来一个小案板,我们需要自己切香肠。那种刀拿到手里也沉甸甸的,一看就是好东西。喝一口红酒,吃一口香肠,人间美味!
原来我从窗口看见的玻璃罐里装的是甜点,货架上摆着两排,这就是巴黎甜点大师的作品,柜台还摆着几种不同的甜点,有一种看上去像热狗,有粉红色的、抹茶绿色、咖啡色,我选了抹茶绿色。后来一查才知道,这是L'éclair de Génie设计的"闪电泡芙",其实我以前只听闻其名,没想到在这里无意偶遇,真是惊喜!
随着夜晚降临,顾客也多起来。多是年轻时尚的人,也有老妇,个个都像佳人,欢声笑语的,妙极了。我们带着孩子在里面也不局促,这里并不是那种严肃吃饭的地方,就是个让人开心的地儿。
之后的几天,我一直念念不忘那些有名的甜点,就特意去了一趟一家甜品买手店,那天飘起了细雨,我们坐在门口,一边淋雨,我一边吃着三种不同口味的甜点……乐在其中,反正进店的每个人看见我都向我投来一份敬佩的眼神。
七月份的时候,我有过一次旅行,从巴黎到贝桑松的农村。在巴黎也是纯玩,没什么工作的事。这次,我又吃好了。但是我要说的并不是巴黎的美食,而是在贝桑松,我的朋友家的老宅,我学到的美学教育。我们每天都会一起做两顿饭,为了做饭,当然还要采购。主人带着我们去了真正的供应商那里去买最新鲜的菜、蛋和水果。那个小小的农产品店后面就是蔬菜大棚。你买到了合意的菜,卖菜的人也高兴。我知道,中国农村也是这么买菜做饭的,咱们甚至自己还种菜。但我们却并不在乎吃饭的过程。有时候点了外卖,直接就着塑料饭盒就吃了。在法国,吃饭是种美学,而且每顿饭一定会配上不同的酒。通过这次学习,我才意识到,吃饭不仅仅是在于吃,还在于从共同做饭、摆盘到吃饭过程中的聊天、最后吃甜点吃奶酪才结束一餐的整个过程。饭好吃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气氛,是在吃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色香味和精神上的交流。
从法国回来,我立刻斥巨资12.5欧元买了个铁勺,还打算把家里的餐具都换换。但是那份愉悦的吃饭的心情,却只在贝桑松,毕竟餐具易得,能聊天的朋友不易得。
春树
凤凰读书专栏作者,80后诗人,作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