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中,豆类过去是上不了台面的食物成分。这几年,豆类家族却开始在美国食尚界“爆红”:不管是黄豆、豌豆还是蚕豆,从百姓主食、超市零食到顶级餐厅精心烹饪的招牌菜,豆豆们开始唱主角。
专家说,同样富含蛋白质,豆类比肉类更健康,种植成本低且能改善环境,简直是大自然良心馈赠。
【肉失宠,豆上位】
西方人时下讲究如何吃得健康、吃得环保,豆类因此从众多食材中脱颖而出,尤其动摇了肉类作为传统蛋白质摄取主要来源的地位。
“今后数年豆类将成为畅销食物,原因有很多,”全球市场研究机构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研究员阿纳斯塔西娅·阿列瓦说,“即使天气差,它们也能扛得住,产量稳定,还不破坏环境。另外,它们很扛饿,营养丰富,比肉便宜多了。”
在营养学家眼中,豆类简直就是营养标兵:富含人类所需“第一营养素”蛋白质,营养价值上可与动物蛋白等同;脂肪含量低,不仅不含胆固醇,它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质异黄酮还能降低胆固醇;另外,它的血糖指数也比较低,能促进脂肪分解并降低坏胆固醇水平;富含膳食纤维,却不含让部分人群过敏的麸质……为数不多的缺陷就是和多数肉类、海鲜一样所含嘌呤较高,有痛风之类关节病的人不宜食用。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发达国家近年肉类销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豆类销量不断增长。2015年,美国豆类销量增长8%,涨幅几乎三倍于肉类。
根据另一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公司报告,近年全球对豆类需求也在不断上涨,特别是用豌豆瓣或红扁豆制成的食品,需求相当旺盛。豆制品也不再局限于超市一隅,委身罐装食品区或沙拉吧,而是全面占领食品市场,特别是在零食界,含豆类成分的零食越来越多。
【从“龙套”到“主角”】
别看豆类今日风光,曾几何时,它们也经历过遭人冷落的寂寞岁月。
“起初人们一提起豆,想到的就是比萨店沙拉吧里罐装红芸豆,”经营豆类的“高顿牧场公司”的史蒂夫·桑多说,“而实际上,豆类世界远比这丰富多了。”
桑多14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谷创建公司时,销量着实惨淡,一周能挣100至200美元就该谢天谢地了。“连纳帕农场主市场都打不进去,因为他们觉得(卖豆子)挺怪异的,”他回忆道。
桑多的生意直到遇见托马斯·凯勒才有了起色。这位美国名厨兼饭店老板曾获评“美国最佳大厨”,是美国唯一同时拥有两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厨师。他经营的纳帕谷餐厅、法国洗衣房餐厅和珀塞餐厅早已成为当地地标。不难想象,凯勒的光顾会给桑多带来怎样的广告效应。
“自打他开始买豆,镇上每名厨师都想买,”桑多说,“一夜之间,豆子成了当红明星。”
过去,食品厂商总想把豆类悄悄列到食品成分表末尾,怎么不起眼怎么来。现如今,从意大利面到饼干薯条、谷物早餐,处处可见豆类及豆粉成分,制造商还喜欢大张旗鼓将它标注出来,以示产品健康环保。
“我们有很多办法将豆子调制成人们喜欢的口味,”豆制品零食企业“良豆公司”创始人萨拉·华莱士说,“你去食品杂货店随便一排货架看看,几乎总能找到一些以前没有的豆类小食品。”
华莱士2011年创建“良豆公司”时,推出烤鹰嘴豆零食系列,市场反应冷淡。顾客们不清楚这包零食到底拿什么做的,零售商们也不知道该把它归到哪个货架上。不过短短几年,这些零食就登陆好市多等大型连锁超市,2015年销量翻了一番。鉴于连锁便利店巨头7-ELEVEN等商户纷纷签订销售合同,公司预计今年行情还会更好。
事实上,从专卖店、小众品牌店到大型连锁超市,豆类早已大举入侵零食市场。食品业巨头百事公司在“多提士”零食系列中推出一款豆子做的薄脆片,通用磨坊食品公司旗下休闲食品品牌“食必美味”也尝试用豆类做零食主要原料。
【种豆更环保】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推动全球范围内推广豆类种植和消费,除了豆类本身营养丰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种植豆类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按照粮农组织说法,随着经济发展,民众摄取蛋白质的主要途径从便宜的植物蛋白慢慢转向肉类、乳制品等动物蛋白,但后者生产过程占用的矿物性能源、土地和水资源要比前者多得多。研究显示,农产品生产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中,有一半来自乳制品和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
联合国2010年一份报告中写道:“由于人口增长,动物产品消费旺盛,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预计将大幅增加。但不同于矿物燃料,我们难以寻找食物的替代品:大家都要吃饭。因此,唯有在全球范围内切实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对动物产品的需求,才有可能大幅削减这种影响。”
为尽量降低农业领域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带给全人类的挑战,联合国已着手向更多国家和农场主推广豆类种植。粮农组织这样宣传:豆类需求旺盛,目前供不应求,且豆价是小麦价格的二至三倍,不愁让农户赚上一笔。然而,仅仅这些理由,不足以打动所有人。
加拿大豆类协会可持续发展部门主管丹尼斯·特莱莫林说,豆类单产量比不上小麦、玉米等谷物,部分地区农户种植豆类的经验不如种小麦、玉米、稻谷那般丰富,对抗病虫害还做不到得心应手……这些现实因素导致不少农户对种豆心存疑虑,更倾向于经营自己熟悉的作物。
豆类协会服务于加拿大众多豆类种植户和出口商,而加拿大是全球最大豆类出口国,产品主要流向印度。印度拥有大量奉行素食主义的人口,是全球最大豆类生产国和进口国。工作中,特莱莫林遇到不少起初不愿尝试种豆的农户。他们心想:“我对什么(作物)了解,就种什么;我家地头种什么管用,我就种什么。本来好好的,再添点我不熟悉的新东西,可能不太容易。”
特莱莫林认为,推广豆类种植的广告词应该换一个角度:豆类耐旱,需水量小,根部吸收土壤深层养料和水分的能力优于谷类作物,而与它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因此种植过程中不需要施加对环境有影响的人工合成氮肥。事实上,豆类和谷物作物轮作、间作,还有助于充分发挥和培养土壤肥力。
“当我们谈及可持续发展,这才是豆类作物最引以为豪的地方,”特莱莫林说。
这位豆类专家认为,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主题,要想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且不增加环境负担,种豆无疑是条正道。
“如果我们需要在2050年前养活90亿人口,我们就得提高粮食产量,但不能加重污染程度,”他说,“事实上,我们可能还得改善环境。”(王鑫方)(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