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谈王小波:做同性恋研究时曾去厕所偷拍

作者 :凤凰网读书会 来源:凤凰文化
发布 2017-10-10 12:42:36
浏览 1434

     我们问李银河,王小波写过的这么多情话里,最让她感动的是哪一句?

     李银河回忆说,她有一次去南方出差,一去就是很久。王小波跟她说,“你快回来吧,你一回来我就要放一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那些打动人心的文字,被收录在了《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信集里。这本书流传到了很多人手中,在月下,在窗前,在列车上,原本藏在两个人心底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那些王小波说给李银河的话,被更多的人说给了他们喜爱的人听。爱,仿佛在通过这种方式接力。

     当然,王小波之所以成为王小波,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作品,那些超越时代的,超越生活经验的,甚至,也超越禁忌的表达。王小波生前的编辑李静说,是王小波的小说让她明白了:一个从精神到技巧都已成熟且个性独异的作家,在处理中国题材时可以做得多么有趣、多么刻骨。

     自去年新经典取得王小波作品的独家全版权,至今已出版新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黄金时代》等八本,其中,也有最新上市的是《爱你就像爱生命》。9月12日,在2017版《爱你就像爱生命》的读书会上,李银河与李静聚在了一起,聊了聊她们记忆中的王小波,被谈及的,还有跟小波有关的文学和爱情。同时在场的还有意大利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安德烈,他拍摄了王小波生前唯一的纪录片。

     现场有读者问,《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是否确有其人?李银河觉得没有。但李静随即提到,《地久天长》里面得脑瘤的女孩和《绿毛水怪》里的妖妖,似乎是有原形的,这两个人物还很可能是同一个原形,这涉及到王小波在早年可能有过的一场痛恋。李银河也认可这个说法,那可能是一段连表白都没有的暗恋,“好像有这么一个人,但是我没有问过,可能当时被幸福冲昏头脑了吧。”

     以下为对谈实录,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减。

李银河和王小波

     王小波的所谓性描写,是非常直接和童真的

     主持人:在我们看来,您和王小波的这段爱情真是太浪漫了,写在五线谱上的爱情。跟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形?

     李银河:把信写在五线谱上是小波的意思,他不知道从哪弄来这么一个五线谱的本子。因为当时我在工作,他正在上大学,他是1978级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的学生,那时候住校,我们每礼拜只能见一次,中间想说话怎么办呢?就写在这个本子上吧,他写正面,我就写在反面。

     主持人:但是《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当中好像没有看到你的回信?

李银河:当时出这本书的时候,主要因为小波,他是一个文学家。当时也有一些争议,有的人说这些东西很私人的,好像不应该出版。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文字跟一般的私人信件还不太一样。我记得余杰说所有王小波文字里头写的最好的还是情书,他最喜欢。我觉得一是完全的真情流露,再加上他的文字,这就比较不一样了。再一个,也许他当时正恋爱,所以他会觉得所有的文字里面这个最好。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就把他的文字公布出来,没有把我的回信放上去,我觉得不合适。

     主持人: 一代一代恋爱中的年轻人读你们的情诗。当我们把王小波先生写给您的情诗读给自己爱人的时候,这也是一种爱的传承。刚刚有一句话说“你好啊,李银河。一想起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这句多美,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你觉得书里哪句话最打动你?   

     李银河: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在南方出差,后来他说怎么老不回来,那次出差时间比较长。他说“你快回来吧,你要是一回来我就要放一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当时我挺喜欢这个的,我觉得特别真情流露,像个玩童一样。

     主持人:王小波老师的作品这二十年来一直分散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这次签给了新经典独家出版,是怎么考虑的?

     李银河:也是因为各种版本太乱太杂,牵扯好多精力。比如说有一次明明没有授权全集,只给一个出版社大概选了八本,然后他们就印上了“王小波全集”,为了这个事后来还打过官司,很麻烦的。给新经典独家经营,会比较轻松、省心,而且我们对他们出版的质量也放心。据说他们这次把以前版本里的错误也都给校正了。 

     主持人:过去版本当中有一个叫“郭伦”的,就写错了。

     李银河:这有一个案子,我一直耿耿于怀,最早花城的版本,《黄金时代》里面有一个情节,就说陈清扬和王二,领导让他交待他们的通奸事实,王二就在那写,说他们俩人怎么敦伦。他不好意思直接写“做爱”,就写“敦伦”。那个军代表特别没文化,然后问他谁是“郭伦”、什么叫正着郭、什么叫反着郭。这段话你看多有趣,显示了那个愚昧的环境,军代表没文化。结果给花城出版社以后,有一个小编辑,有点自做聪明,他觉得“谁姓郭,什么叫正着郭,什么叫反着郭”。应该是“敦”字,他把“郭”全改成“敦”,结果就这样谬误流传。你想想,如果这个军代表问“谁姓敦,什么叫正着敦,什么叫反着敦”,这个一点也没趣,完全变了味儿,这次新经典把这个改过来了。

     主持人:我们今天还请到李静老师跟我们一起分享,李静老师是王小波生前的编辑。在小波老师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出版蛮艰难的,这个过程请你跟大家回顾一下,因为现在很多年轻朋友未必知道。

     李静:我原来在《北京文学》杂志社,我知道他在杂志上发表非常非常难,《花城》发的最多,《人民文学》发过,然后是《北京文学》。我跟他约过稿,不重要的在我那能发,重要的作品我提交过,发不了。而且当时小波说我也就是试试运气,在别的杂志社已经转了好几圈。所以文学发表是有一些禁忌的,这个禁忌到现在也是这样,一个是所谓的性,一个是所谓的政治。小波的所谓性描写,其实是非常直接和童真的,但是这种东西就是一个禁忌,种种这种硬的指标是不能发的。同时他的手法又特别探索,他是一个非常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家。当时文学界已经很少再做文学探索了,文体实验是八十年代的产物,85年前后文体实验最兴盛,到九十年代文学圈开始觉得这样的文体实验没有市场,所以作家们转而回归通俗的叙事。但是小波的作品不管那一套,他的东西用最为有快感的、最为形式复杂的,这样就非常难以出版。

     他在世时,《黄金时代》是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赵杰平责编的,还出过一个杂文集《思维的乐趣》,我有幸得了一本,特别特别薄的杂文集,他自己也没当回事。在世的时候他已经签了合同的是时代三部曲,黄金、白银、青铜,在花城;还有一个是《我的精神家园》,一个杂文集,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他自己知道这几本书会出来,但是他没有看到它们出版就逝世了。时代三部曲在花城出版,他们觉得冒了极大的市场风险,作为当时不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一下子出版三本书,很冒险。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著/新经典文化/2017年9月版

     “卫公死了,他从一个人变成一件事。”

     主持人: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好像小波老师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和关注,出版也慢慢松动很多,这个情况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您自己怎么分析、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静:小波《红拂夜奔》里面有一句话,说“卫公死了,他从一个人变成一件事。”我觉得对于王小波来说也是这样,他活着的时候作品是不可以好好发的,但是他去世了,这个人已经是一件事,就可以完完整整地发,这个人不可能再生产更坏的东西了,不可能再危害世界了。《寻找无双》里面有一个王老爹,他说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奸党”。王小波是属于“奸党”的,所以他活着的时候很难发作品,但是他死后“奸党”不能作乱了,就可以发。

     主持人:很多艺术家作品都是在去世之后很受欢迎,并且流传成为经典,你觉得小波老师作品会成为百年经典吗?

     李静:毫无疑问,会。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斩钉截铁?

     李静:从我对文学阅读的感受、我的文学经验来说,我是北师大中文系学现当代文学,从晚清、民国到当代文学,我有一个文学地图的,每一个作家的地位和他的作品的质量我都有把握,我觉得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他的那种文学的质地在汉语文学里面是前三的,从他的那种精神的硬度、丰富度,和他语言的质感、思维的奇巧,他对现实和文化精神传统的穿透力,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小说上超越他。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请出来自意大利的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安德烈先生, 安德烈先生在1995年采访和拍摄了王小波,怎么会想采访王小波?当时他在中国还不是特别有名。

     安德烈:那时候我们在拍一个关于北京文艺动态的小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人。那时候我认识张元,他拍了《东宫西宫》,他说有一个作家很好。那时候我没有他的书,然后就去他家采访,那时候李银河老师不在。

     主持人:一共去了几次?

     安德烈:就一次,后来编完纪录片他们一起到我家来看,也见了几次面。

     主持人:我大致能听懂您的意思,您是说他是一组先锋人物系列片的一个人物?

     安德烈:对。

     主持人:您怎么看后来他在中国的这种火爆?

     安德烈:文学价值肯定是很重要的,另外是他超越时代的风格,那时候他不受时代的影响,他不是一个文学圈里面的人,他的来历、他的学历跟文学没多大关系,也不是公知那种角色。而且他的性格是完全自由地来写、来评论,没有其他行内人的氛围,他更清楚的看到时代的一些东西,包括他以前的经历、下乡,包括眼前的东西,他不带任何成见,完全是靠他的智力和观察力来说,这种态度可能是90后一代人很正常的,但是那时候不那么正常。所以除了文学家以外,除了他能谈到很多别的作家不敢碰的题材以外,还有这种自由的、开放的、深刻的观察能力,这个肯定吸引年轻人。我不是年轻人,应该让他们说。那个时候没人知道他,后来到2010年以后那么多小孩,包括十六七岁的,都知道王小波,都崇拜王小波,我很吃惊,我老讲一个故事,那时需要常去劳动局办证件,每次排队很长,突然有一次我在那排队,从柜台后面走出来一个小伙子,估计十八九岁,说我你为什么采访王小波?我不知道他怎么知道,因为在电视里只有我一秒钟的形象。

     主持人:通过这一件事情我们看出王小波作品的深入人心。我们就这个话题重新回去,我特别想知道那天你是怎么跟他联系的?怎么确定要去采访他,那个过程到底什么样?

     安德烈:那时候很简单,打他的电话就去他家了,那时候他在家呆着写东西,随时去,这方面很随便,他一点架子没有。

     主持人:如果大家想看完整的纪录片有什么渠道?

     安德烈:完整的纪录片有很多人,总共是20分种,他可能其中占不到两分钟,但是有一个比这个长的采访看。在优酷里搜王小波马上就会出来。

     主持人:谢谢安德烈先生。我们今天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爱你就像爱生命》2017新版,李静老师怎么看这本书?   

     李静:这个肯定是一本常盛不衰的书,因为它没有阅读门槛,不挑人,任何认两千字的人都能看懂,它不像小波有些小说那么难以领会,也不需要读杂文那样要懂得那么多社会和历史背景,这个完全是两个人之间,两个灵魂之间的吸引。而且这本书会唤醒人心灵深处的那种热恋的情感,完全纯粹激情,它在现代这个很物质的时代,是一股清泉,这个清泉不会枯竭,你只要打开书,就能看到那么自由奔放的、非常随便的,又像孩子一样的诉说。

读书会现场(左起:马宗武、李银河、李静)

     婚姻这种形式不会最终消失,但是它会变得非常多元

     主持人:李静老师谈到一点,她觉得小波老师的这些情诗,小波老师和李银河老师的爱情,在如今这样的时代就像一股清泉,这也是我接下来想问李银河老师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离婚率或者出轨率这么高,你们的爱情呈现出来的那种精神的高度契合,你怎么看待现在的这个情形?

     李银河:出轨率、离婚率这倒是我的专业,我一直在研究婚姻家庭领域。婚姻这个东西,不管是离婚还是出轨,这里面当然有两个人感情的问题,但是这里面也有婚姻制度本身的弊病,所以将来,婚姻整个的状态就是示威,从北欧开始大家都不结婚了,现在发展到西欧、北美,都不结婚。我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看法国的单身率还在30%,美国那时候也是30%,我看到2016年的最新数据美国已经超过50%。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说性规范、人们的情感、亲密关系的变迁,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婚姻会不会最后根本消失?我的看法是它不一定消失,但是它会非常多元,比如有一些人单身,有一些人同居,另外有一些人结婚。什么人最适合结婚?就是那种真正发生了激情之爱,两情相悦,两个人眼里再也没有别人,而且愿意终身厮守,这种人可能是剩下来的婚姻候选人,别人恐怕不适合结婚了。

     主持人:未来的社会更包容这几种情形吗?

     李银河:对,我想将来是非常非常多元的,比如说从七十年代性革命开始出现一种“开放式婚姻”,这两个人还是夫妻,但是他们都不约束对方有其他的朋友或者性上面,有的甚至感情上都不约束。后来又出现多边恋,比如两男一女、两女一男、两男两女,这跟传统的爱情都不太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将来会是很多元的,其实里面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快乐的最大化,痛苦压抑的最小化。现在的婚姻制度对人还是有约束、有压抑的,尤其是对于互相不爱的那种人,好多都变成一种责任,所以有的人就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两个人本来挺好的,可是一旦结婚就完了,把他们的爱情埋葬了。如果说将来婚姻还会剩下来的话,还会遗留下来的话,这个制度最适合的候选人还是真正相爱的人,对对方产生一种非常排他的爱情,对别人连一眼都不愿意看,就愿意跟他(她)厮守的人。

     主持人:我冒昧的问一句,您和小波老师之间的爱情属于哪种?

     李银河:当然是这种,所以我们是适合结婚的。

     主持人:李静老师,现在北上广很多大龄朋友都有同样的问题,可能这个城市也更包容了,本身大家的生活状态也更多元,很多人选择做“圣斗士”,大龄不成家,咱们总是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标签,我想知道像李银河老师、王小波老师这样的我们说的灵魂之爱,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会有吗?

     李静:应该会有吧。当然现在的状况银河、小波老师产生爱情的年代不一样了。

     主持人:现在得买房子,过去不买房子。

     李静:对。现在物质生活的前提太厚了,大家追求这个前提然后再说别的,很少有人会质疑这种前提。因此所说的灵魂之爱,它的难度就更大,虽然说生活好像更好一些,但是它的难度会更大,人数会更少。起码我在生活里面很少见到这样的人,我只是在某一些非常极端的特例上能见到这样的一个人,但是我不知道另一半是什么人。比如说一个非常沉痛的事,有两个自杀的人留的遗书,后来我考察他们过去写的东西,一个是江旭林老师,他是华东师大的教授,高度精神化的人。还有一个是西安中学自杀的林嘉文,他们在遗书里面表现出来对这个时代的抗拒,和对纯粹精神生活的那种坚持和不可能之绝望,能感到这样的灵魂在这个时代有,但是特别少,而且特别孤独。    主持人: 我们过去看到的一些小说当中强调有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在我这么长时间的生活经历当中,慢慢觉得这个事情不太靠谱,李老师您怎么看?

     李银河:茨威格有一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个就是柏拉图式的,她爱上一个邻居,几十年对方不知道。其实柏拉图式的爱情肯定存在,就是一种灵魂之爱、精神之爱,这中间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使得它不能实现,比如不管是两个人在很远的地方够不着,或者是阶层的差别,或者是违反年龄规范、违反性别规范、违反种种的社会规范,使得爱情不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爱着,就变成柏拉图式的。

     我觉得这个东西完全是可能出现的,而且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很美的。原来我写过一个东西,一桩爱情只要是发生了它就是美的,有的时候它就是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或者两个人相爱但是不可能结合,违反一些规范它也是美的。比如说杨振宁、翁帆或者是马克龙,他违反了社会的规范,但是这个爱情发生以后绝对是美的。甚至我还看到有一个说法说爱情从来都是单方面发生的,我一听这个话有点震惊,爱情从来都是单方面的,所谓单恋,可是你仔细想想,两个人同时爱上对方,都是一见钟情,这种机率实在太低了,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很多很多的爱情都是一方面先爱上了,然后另外一方回应,一般是这样。如果在现实中他们不能实现的话,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两个灵魂的相爱。

     我和小波搞的社会学研究,有的成了他写作的素材

     读者:安德烈去采访小波的时候我也去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记得你们的房间是非常简朴简陋,两个书桌对着一面墙,你们是并排的工作,你当时不在。这成为我的一种理想,我觉得这个也象征两个人的爱情和默契。我知道你们两个人一起做了关于同性恋的社会调查,一起工作的。在您的工作和小波的创作当中,在事业上有没有互相的启发、交流、灵感,除了爱以外还有同事的精神因素吗?

     李银河:当时我是搞社会学的,他一开始在北大教计算机,他又不是文学系出身的,只能是这样的工作。其实我还挺侥幸的,我觉得他最好不是文学系毕业的。这个没有得罪你们文学系毕业的意思。你们看真正的大作家,好多都不是文学系毕业的,尤其是在中国学文学,会给他灌输好多教条,会影响他。我在搞社会学研究,当时搞男同性恋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小男孩,比如高中生,他跟女的说话都很紧张,这时候王小波就上去了,然后就说“王小波上吧”。另外拍一些厕所文学,他当时到厕所里,后来有一种传言说我为了搞男同性恋研究,女半男装到男厕所,其实不是,是王小波去的,有线人的,带着到厕所,厕所有很多街头暗号或者约会,或者画的生殖器这些东西,他拍了一通。后来有一次特别逗,他自己也挺纳闷,他们到了一个厕所,每个隔间探一个头就回去,他问线人怎么回事?那个线人说没看上你呗。小波出来还挺失落的,人家没看上他(笑)。

     后来搞研究,有时候王小波要去采访,他其实也带了点他在写《东宫西宫》的时候要用的素材,所以谈的很深,比如他谈到一个男孩子,这个人小时候跟他妈妈的关系,后来《东宫西宫》里面也写到,他吃他妈妈的奶吃到好大,这些都是他在访谈中得到的,所以对他也是有一些帮助的。

     我们写的那个书里面有好几段都是王小波写的个案,当初我们出书的时候直接把名字署上,没有写哪段是谁写的,可是有一些喜欢王小波的人告诉我说能看出来哪段是王小波写的。比如他写一个个案,有两个同性恋一块出差,出差玩儿、交朋友,其中有一个是结婚的,他一直没敢告诉我们这个访谈对象,我们这个访谈对象是一个在圈里比较风流、特别漂亮,好多人都想找他做朋友,他跟他做了朋友,可是火车回到丰台的时候,大家知道,火车从上海回到丰台,还有20分钟到北京,这时候他觉得不能不说了,然后就告诉对方说我是已婚的,我们这个调查对象当时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后来王小波怎么写呢?他说,你肯定没记错是一个大嘴巴?不是两个小嘴巴?后来那个人很认真的说就是一个大嘴巴。这种东西我就写不出来,小波一写特别有意思。他还写到其中一个人,说他的眼睛里面有一种金色的光,这些东西都是一个小说家的写法,挺有意思的。

     我们还是各干各的,我主要是社会学,他主要是写小说。

     读者:想问一下李银河老师您现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怀念小波老师?

     李银河:每年4月11日我都会到佛山陵园扫墓,每回都能碰到一群一群的粉丝,跟他们聊一聊,我也很感动,好多人在他的坟墓前放上二锅头,放各种烟,可以看出来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我平常有的时候还会读他的书,比如说偶尔翻开一篇小说,我记得今年又重看了《2015》,当时看的我又狂笑了多少次。我这个人有一个毛病,我原来得过哮喘,最近复发一次,所以我不能狂笑,如果一狂笑就发哮喘,结果笑了五六次。后来我还跟冯唐说,因为冯唐有一个评价人的标准,他说他看的好作品能让人笑,他说他看王小波笑了两回。我说你一定没看《2015》,我看《2015》笑了不只五六回。这些时候想起来都非常有意思。

     读者:请问李静老师,如果您要求小波修改的地方特别多,他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根据您的建议做修改?

     李静:关于改稿子的事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因为小波的作品在质量上有问题要他修改,而总是因为各种禁忌、条条框框的问题,所以不基于真正的文学。你不得不改的时候,他会配合,或者他说你看着办吧,或者他觉得能做到的就做一下。但最后实践证明,即使如此,他也发表不了,所以他还是只能非常完整的保留他自己。

李静

     王小波是一个形而上的作家,后期的写作基本不依赖生活经验

     读者:刚才提到现在确实是物质化的社会,很多坚持自己精神家园的学者、作家越来越少,您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机会诞生像小波这样的伟大作家?

     李静:关于这个时代是否还能出现王小波这样的作家,我觉得应该是有希望的。现在这个时代吸收思想和艺术各种资源的条件比原来好得多,各种束缚表面上看很多,但其实你只要自我解放是可以无视的。小波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没有什么能阻止你说俏皮话。你只要自己有胆,没有什么会阻止你成为好的作家。所以我觉得当这样的信念和这样的才华兼具的人出现,这种作家就会出现。

     读者:不好意思,刚才说到新经典出的全集,原来的作品都是删删减减的,这个全集都以原来的面貌出现吗?   

     杨晓燕:我们这套书目前已经出了八本,一共是十四本。刚才说我们的编辑方式充分回到原作,比如是长篇小说的,我们就把它单列出来作为单独的长篇小说出版,在过去的时候都有可能是两个长篇或者两个小长篇放在一起。刚才说的《红拂夜奔》就是单独出版的,都是很完整的版本。我们这次整理稿子又发现一些小波老师没有发表的新稿,并且还有一部很厚的,我们一直在商量如何处理这一部稿子,是关于相对论的朋友的稿子,小波老师在旁边写了大量的旁批,是关于科学家和艺术家关系的,也很有观点和想法,我们可能会考虑用复刻的方式出一个限量版。

     读者:很多书迷都想问一个问题,陈清扬是不是确有其人?

     李银河:陈清扬这个人肯定没有原形的,小波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重走小波路,跑到他当初待的云南农场,还真有14队、15队,我们就去问有没有一个军医?他们说是有一个军医,可是是一个男的。所以应当说这个人没有原形,是他想象出来的。

     读者:李老师您好,我是小波的一个忠实读者,今天特别巧,我拿到了小波04年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所以我想问李老师,这版和17版到底有什么区别?或者17版出来是什么目的?

     杨晓燕:一个是更正很多以前版本的错误,比如说这里面的书信,我们的编辑是照着小波老师和李老师的原稿,一个字一个字比对的,以前的版本有错误我们订正不少。第二是为了让读者购买更加超值,我们有一个赠品,里面有小波老师和李老师各一封信,上面有李老师亲笔写的字。我们希望这个是最好的版本,这次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主持人:这两封信是非常珍贵的,等于是两封信原件的影印件。刚才介绍了新的遗作相关情况,这个是怎么会发现,您再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事情。

     李银河:其实就是看过去留下来的文件,里面还有一些未完成稿,这种东西最初我们没有收,连全集都没有收,因为有一些不成熟,也存在卡夫卡的那个问题,他自己可能都不喜欢,然后嘱咐他的朋友全销毁。但是如果这些东西出来的话,对研究小波写作的演变过程或者是他的思维形成过程有一点意义。

     主持人:李静老师,您是文学专业出身,你怎么看王小波老师的写作?他是属于天赋型吗?

     李静:首先他是天赋极高的,但是他后来的写作可能更多的是从思想中锻炼出来的,他早年生活经验也是蛮丰富的,但是他在最成熟的作品里是不依靠书写生活经验的,更多的从他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个社会和历史的整体性的观察里边得到主题,并且衍生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我觉得他更多的是靠思想和想象力,所以这个完全是要有一种思想的训练、艺术的训练,这个是非常艰苦的。我今天又看了一些情书,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他说这是一条苦刑的道路,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道路。

     主持人:我们知道很多写作者写自己的生活,可能故事也只能写一本书左右。

     李静:对,就是重复自己的经验,或者只写自己,或者写自己能够看到或者感受到的,王小波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作家,他在早年作品,一直到《地久天长》时期还是靠生活经验的,他从旁人故事开始一直到《黄金时代》,到后来,都不靠经验了,虽然《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但是他对生活的观察是用透视眼的,他是用思想透视的,实际上是不依赖他的经验,只不过是一个表面的壳。

     我还要问李老师,我从来不相信陈清扬有原形,那个绝对是他脑子里想出来的,《地久天长》里面的女孩,得了脑瘤的女孩,和《绿毛水怪》里的妖妖,我觉得是有原形的,这俩可能是一个原形。我觉得小波在早年可能有过一场痛恋,而且是没有表白过的,或者是朦胧的,但是这个女孩可能不在了。这个逝去的女孩,对她的怀念,可能催生了小波这些作品,包括他后来对文革的那种观察,他的主题有非常强的影响。我问过李老师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李老师说有。

     主持人:李老师,你知道小波老师在你之前曾经爱过其他人,你怎么看?而且是这么痛。

     李银河:我挺晚挺晚的才感受到,我这个人比较迟钝,他从来没有直接跟我说过。

     主持人:你也没主动问过?

     李银河:对。

     主持人:像我们都会问,在我之前你还谈过别人吗?

     李银河:那种连表白都没有,他属于暗恋的,有一个女孩得了脑癌死了,好像有这么一个人,但是我没有问过,可能当时被幸福冲昏头脑了吧。他倒是跟我讲过,这之前他有一个小女友,这个小女友是他父母同事的孩子,她岁数很小,小波常常像大哥哥似的到他们家给她讲故事,可能也有想跟她好的意思,是不是他还表达了一下?后来人家那个女孩说“什么呀”,那个女孩完全没开窍,而且也不理解。

     主持人:关键是没有看上他。

     李银河:对,也可能没看上他。他还跟我讲,后来到老大岁数了,因为是老同事的后代,算是朋友,到她已经成了妇女的时候他还见过她,是那种很平淡的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

声明:飞龙自创版权归飞龙传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除飞龙传媒官方自创文章外,飞龙传媒转载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飞龙传媒立场。飞龙传媒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和版权、著作权。如果在飞龙传媒网或者微信平台上发布或转发的文章或图片有任何侵权行为,请在平台发消息给我们,或者邮件联系(email:fdmedia@fdmedia.us)我们,我们会尽快为你删除或作出道歉声明!

恒丰银行 广告
SKW 广告
lsrael 广告
百利门诊 广告
元臣律师事务所 广告
印心堂蕭老師 广告
Greenhouse 广告
慧慈按摩&美容学校 广告
中美文化联盟 广告
安稳保险 广告
Schafer 广告
重庆鸡公煲 广告
第一德州贷款 广告
凯旋地产 广告
ALOAN 广告
新魅力Katy美容美体中心Afresh 广告
SKW 广告
美福药局 广告
湘浙汇餐厅 广告
商业地产税务减免法律咨询 广告
Watts 广告
休斯顿75火锅烤肉自助餐 广告
北极星保险理财North 广告
专业保险王亚真 广告
名姿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