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收录了辛亥革命之前美国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出版物中近千幅跟中国相关的版画插图和封面。该书编者张文献教授为美国罗林斯大学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及美国档案学会会员。该书通过展示1840—1911年这71年间的近千幅版画,直观而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一时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清末华夏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早期赴美华侨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摘选书中部分插画与编者的评述。
中国迷宫(In the Chinese Labyrinth),《顽童杂志》1901年2月6日,中心插页。
庚子之变,美国以西方领袖自居,其心态与欧洲列强也不完全相同。《顽童杂志》形容中国的形势像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战端再起,后果无法预期。图中美国山姆大叔举着谨慎的汽灯小心前进,随后而行的英德俄日奥神态各异,但谁也不敢去碰地上“开战理由”的圈套。
难以孵化的巨卵(A Troublesome Egg to Hatch),《顽童杂志》1901年4月6日,中心插页。
八国联军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面对错综复杂的中国问题,仍是不得要领。在《顽童杂志》1901年的漫画里,列强试图改变中国的企望与其力不从心的挫折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贸易之门( As to China),《顽童杂志》1902 年3 月12日,封面。
随着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中国最后的贸易堡垒也被列强击破。美英日自封为中国贸易的看门犬,而《顽童杂志》漫画的注解说明,保持门户开放的最好办法是不让它关闭,一副十足的霸权主义嘴脸。
中国暂时安全(China Safe — for the Present),《顽童杂志》1902年4月9日,封面。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德国霸占山东,俄国控制东北,吃得脑满肠肥。《顽童杂志》讽刺漫画里,俄国与德国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自语道:我们当然需要和平,吃饱了活动有害健康!
剪掉你的辫子(Why You No Cuttee off Your Queue?),《顽童杂志》1912年1月31日,封面。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成立,中华民族迈入新的历史纪元。《顽童杂志》1912年1月31日的封面漫画上,中国士兵已经用文明进步的剪刀剪掉了象征奴役落后的辫子,并反问山姆大叔:你什么时候也剪掉你的辫子?辛辣地讽刺了美国政治深陷两党恶斗的漩涡。
乡村少女(A Country Girl in Summer),《哈泼斯月报》1895年8月,359页。
拉尔夫在水乡河畔遇见一位十四五岁的美貌少女,不仅容貌美丽,而且举止大方,对一行人启齿微笑,招手致意,不像其他的中国女子一见洋人马上躲避。但双方言语不通,一个岸边,一个船上,只能手势比画。拉尔夫对这位“终生难忘”的姑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只见她牙齿雪白,眼含笑意,举手投足优雅美妙;上着黑白背心,下穿蓝花裤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鬓边还插着叫不出名字的黄花。如此种种,仿佛浣纱西施再世,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出水芙蓉般纯美无瑕。
水乡昆山( One House in Quin-San),《哈泼斯月报》1895年6月,15页。
美国记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绘中国江南水乡的风韵,只是不知船上这位男士正在向依窗而立的女子说什么。
广州船民(Group and Residence of Fishermen near Canton),《中国总论》第2卷,15页。
卫三畏在其著作中对广州沿海的渔民亦有记载。据其描述,这些船民十分勤劳,却并不安分,有时也做打劫的勾当。当船只老旧不能出海以后,船体就成了他们陆上的家园。
饮酒划拳(Guessing-Finger Is the Favorite Game),《哈泼斯月报》1895年11月,952页。
划拳又叫猜枚、猜拳、拇战,起源于汉代,是中国饭局交际中一种即兴娱乐的游戏。划拳不仅斗智斗勇,增添酒兴,烘托喜庆,且因玩时须喊叫比划,极易让人兴奋。《哈泼斯月报》插图描绘了酒席上中外人士酒酣耳热,吆五喝六,气氛十分热烈,一旁还有数名女子斟酒奏琴相陪。
妈妈,铃铛会响吗?(Say, Mamma, Will It Ring if I Pull This?),《马蜂杂志》1889年10月5日,5页。
这幅漫画描绘了一家华人古玩店内的场景,意在嘲笑在美华人的发辫与西方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女童埃德娜扯着店主的辫梢,天真地问道:妈妈,铃铛会响吗?
华工买帽( A World Grabber),《顽童杂志》1902年4月16日,6页。
《顽童杂志》1902 年4月6日漫画对在美的犹太人和华人有着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图中一名来自德国的犹太帽商正在咄咄逼人地向来自香港的华工推销他的圆帽:买一顶吧,我的朋友,只要25 美分,赔本我也要做成这笔对华贸易!
难题迎刃而解( Difficult Problems Solving Themselves),《哈泼斯周报》1879年3月29日,256页。
19 世纪末美国东西两岸针对黑人和华人的种族歧视和迫害,导致了许多人选择逃离伤心之地,一路迁徙去寻找新的幸福之乡,纳斯特以此为题在1879年3月29日的《哈泼斯周报》上发表漫画。图中一名华人在阅读旧金山暴徒发布的告示,而与其他白人移民一起的年轻黑人则手持自由人的包裹向着西部挥帽憧憬。
束手束脚(His Hands Tied),《马蜂杂志》1882年4月14日。
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后,美国第二十一任总统切斯特·阿瑟(Chester A. Arthur,1829–1886)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与中国修订的条约,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内的强大政治压力。有鉴于1879年的国会《排华法案》曾经被当时的海斯总统否决的前例,《马蜂杂志》认定总统阿瑟已经被特殊利益集团收买。在其4月14日的封面漫画中,阿瑟被丑化成一条腿已经穿上了华人裤子的政客,身后还有华人在帮他梳理发辫,阿瑟脚上分别束缚着“无知”和《圣经》的镣铐,双手则被“华人资金”和“轮船与铁路运输利益”紧紧捆绑,面对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排华法案》无能为力。图下并附有注解:管理自由民者当首先解放自己。
千钧一发( At Last the Democratic Tiger Has Something to Hang On),《哈泼斯周报》1882年4月22日,256页。
《哈泼斯周报》1882年4月22日刊登纳斯特作品,辛辣地讽刺了民主党在通过《排华法案》过程中所起的恶劣作用。民主党在南方蓄奴问题和美国内战中站到了错误的一边,实力大挫,白宫长期由共和党人把持,后来发现通过掀起种族恐惧与歧视对其迅速恢复政治影响力大有帮助,因此在排华问题上不遗余力。图中华人紧紧抱着总统“否决”的小树才不至于堕入深渊,而华人的发辫却成了民主党人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在作者眼里这是何等的讽刺,纳斯特毅然把自己的名字签到了华人的一侧。
自取之辱([Dis]“Honors Are Easy.”Now Both Parties Have Something to Hang On),《哈泼斯周报》1882年5月20日,317页。
由于国会将禁止华人移民的期限从二十年缩短为十年,总统阿瑟随即于5月6日签署通过,《排华法案》最终成为了美国法律。纳斯特于是在5月20日的《哈泼斯周报》上以漫画方式严厉谴责了这一行径。在纳斯特看来,总统与共和党在排华问题上最后与民主党妥协,似乎保全了脸面,却是对林肯价值观的背叛和对共和党平等宽容核心理念的抛弃。共和党在排华问题上与民主党沆瀣一气,是自取之辱的表现,为极不道德和不公正之举。图中悬崖上美国“自由”的小树已经被连根带起,手抓树枝的华人仍在拼命挣扎,辫子下面还吊着民主与共和两党,心灰意冷的作者最后将自己的名字签到了海水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