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村靠“讲故事”入选国家非遗 专家学者纷纷到访

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 2017-10-27 12:11:06
浏览 1308

王发礼、侯果果、靳瑞菊(左起)在一起交流故事。

     河北小村庄4000多个故事传承数百年

     耿村的故事可以讲一千零一夜

     距离省会石家庄四十多公里,有个以故事闻名的村庄——耿村。这个1300多人的村子,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小孩,故事张口就来。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到各朝代的奇闻逸事、民间传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故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生活,耿村流传的故事无所不有, 耿村也因此享有“中国故事第一村”的美誉。

耿村“故事墙”。

     文化普查查出“富矿”

     孔子借粮、文王吐子、负荆请罪、寸草春晖、张果老倒骑毛驴……走进耿村,从广场走廊到道路两旁的农舍,砖墙上的图画故事让人一路目不暇接。

     靳春利的家离村口不远。一早听到记者敲门,靳春利以为是来村里听故事的游客,“你看我家一早就开着门,因为经常有游客来,也有来采风的、考察的”,他看着记者,话语间透着自豪。靳春利是耿村民间故事协会会长,他家院子很热闹,平日里是乡亲们讲故事唠闲篇的小据点。

     耿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到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名头响当当的“中国故事第一村”,土生土长的耿村人靳春利是推动者之一。

     他告诉记者,耿村人讲故事的风俗有数百年之久。相传耿村建于明初,因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王(耿再辰)埋葬于此而得名。这里地处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每年农历四月的耿王庙都会吸引各路商贾。康熙年间,耿村成为贸易集散地。客商带来了各种货物,也带来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和各地的民风民俗。耿村人外出经商、当兵、游历,也带回了他们听到的故事和传说。天南海北的故事在这里汇集,爱讲故事的耿村人口口相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爱好文学的靳春利向藁城文化馆报告了耿村故事的信息,专家们发现这是一座民间文学的富矿。在全国民间文化普查中,“故事村”揭开了神秘面纱。1987年至2015年,经历12次大型民间普查,在耿村发现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大中型故事家100多人。靳春利的父亲靳正新能讲800多个故事,生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现如今,耿村故事家有50多人,其中能讲一百个故事以上的20多人。

     耿村有多少故事?经过专家普查,共搜集到了4000多个故事,整理了6300万字的文字,编印了5卷《耿村故事集》、6卷《耿村一千零一夜》,公开出版了由耿村故事家讲述的7本故事专集,以及400多万字的研究性著作《耿村文化大观》。

     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哪些人最会讲,他们爱讲哪个类型的故事,各有什么特色——这些年一心扑在耿村故事上的靳春利摸了个透。“故事太多了,神话、民间传说、动植物寓言、人物传奇、奇闻逸事,无所不有。还有很多现编的新故事,身边发生的事,有意思的、有意义的,都是故事素材。”靳春利说,乡亲们讲故事也各有各的特点,比方说有些故事口口相传大伙儿都会讲,有的擅长抖包袱,有的动作丰富边讲边演惟妙惟肖,不同的人讲起来还真就不一样。大家伙儿常常聚在一起赛故事,比比谁的故事新,谁讲得更好。

     讲故事、听故事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拉家常用故事,教育子女用故事,开导自己用故事,劝解他人也用故事。

     为人处世的道理,故事一讲就明白。靳春利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有个老头,老伴去世早,他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都成了家。有一天,一家人一起吃饭,三个儿媳妇都抢着把面条盛到自家男人的面前,锅里汤多面条少。老头说,每个人说一句诗,说完了再吃饭。老大说,吃饭还是家常饭;老二说,穿衣还是粗布衣;老三说,知冷知热还是恩爱妻。李老汉长叹一声,要是你娘还活着,我这碗面没这么稀。”一碗面条的故事劝善劝孝,生动诙谐。

     年近八旬的老人侯果果来串门,听到这里也来了兴致,现场讲了一段故事。老人虽然年纪大了,讲起故事来却是神采飞扬,声音特别洪亮。

     侯果果和丈夫张才才一个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一个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两人还出版了故事合集。作为耿村有名的故事夫妻,老两口曾被邀请去央视录节目。去北京的火车上有一段小插曲:坐在旁边的乘客听说侯果果因为会讲故事要上央视,就请她现场讲一讲一饱耳福,结果听入了迷忘了下车,多坐了一站地才发现。

     讲故事这么多年,让老人特别有成就感的是,故事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生活的润滑剂,自己灵机一动现场发挥的段子,还能帮别人消除坏情绪,化解矛盾。“有一年我回娘家。邻居两口子吵架,女的生气了,三天不下地。到她家一看,床上躺着呢。我往桌边那么一站,讲做馒头的故事,招呼她‘发面了,快点起快点起(面发起来)!’她一听就乐了,笑着下了床。”这个劝法话不多却很管用,对方不会觉得尴尬,经这么一劝也有了台阶。

     走出田间地头走出国门

     在村民眼中,会讲故事是最稀松平常的事,他们没有想到,这些乡间故事还走出了“国门”。

     1989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文学年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特别介绍了耿村民间故事普查及耿村故事家群,打开了耿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耿村民间故事也从这时起,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游客的目光。

     靳春利告诉记者,美国女娲故事讲述团2002年开始多次来到耿村交流,“其中一次印象特别深,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因为耿村故事特意回乡的17岁华裔女孩。”女孩在美国长大,老家在河北石家庄,但从未回来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喜爱民间故事的她在课本上看到了民间故事村耿村,并得知耿村是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当时关于耿村的报道很少,她问过父母,但他们不知耿村在哪里,于是给老家的小姨打电话。小姨找到市文联一问,耿村离石家庄市只有四五十公里。这个消息让女孩非常激动,她决定马上要回来看看,看看老家,看看神秘的故事村。于是,她作为女娲故事团的联络员先行来到耿村,在这里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中秋节。耿村民间故事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故事家庭”接力传承

     让历史悠久的耿村故事更好地流传下去,是耿村人的心愿。

     侯果果告诉记者,不仅她和老伴儿爱讲故事,儿媳也是一个中型故事家,今年17岁的孙女性格开朗,故事张口就来。

     今年63岁的靳瑞菊,一家三代都是故事家。她的母亲是孙胜台,名声在外,曾多次给专家团队讲故事,是耿村女故事家的代表。靳瑞菊的三个女儿,有两个是故事家。

     55岁的王发礼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小就经常到大伯家听故事,“大伯是大故事家,能讲四五百个事故”。除了家庭传承的故事,王发礼的故事来源还有外出打工时的所见所闻。他讲的故事往往短小精悍,生动幽默,又能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很有时代气息,成为耿村中青年故事讲述家的代表。王发礼的妻子擅长讲故事,她的母亲是一名大型故事家,很多故事从母亲那里传承而来。现在,王发礼的女儿在晋州经营一家熟食店,耿村故事帮她吸引了很多顾客,“不少人是奔着听故事来的”。

     故事夫妻、故事家庭是耿村故事传承的一大特色,血缘和姻亲关系成为故事传承的链条。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耿村的故事流淌成河,热爱民间文学的年轻一代,肩负起耿村民间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本报记者赵晓路文并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

声明:飞龙自创版权归飞龙传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除飞龙传媒官方自创文章外,飞龙传媒转载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飞龙传媒立场。飞龙传媒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和版权、著作权。如果在飞龙传媒网或者微信平台上发布或转发的文章或图片有任何侵权行为,请在平台发消息给我们,或者邮件联系(email:fdmedia@fdmedia.us)我们,我们会尽快为你删除或作出道歉声明!

恒丰银行 广告
lsrael 广告
第五区警长候选人 广告
百利门诊 广告
元臣律师事务所 广告
Greenhouse 广告
重庆鸡公煲 广告
慧慈按摩&美容学校 广告
印心堂蕭老師 广告
中美文化联盟 广告
安稳保险 广告
凯旋地产 广告
第一德州贷款 广告
Schafer 广告
ALOAN 广告
新魅力Katy美容美体中心Afresh 广告
SKW 广告
美福药局 广告
湘浙汇餐厅 广告
商业地产税务减免法律咨询 广告
Watts 广告
休斯顿75火锅烤肉自助餐 广告
北极星保险理财North 广告
专业保险王亚真 广告
名姿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