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费磊)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年来,央行多次出台文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予以规范。从2011年5月首批非银行支付牌照发放以来,央行共发放270张支付牌照,除去浙江易士、上海畅购、广东益民等3家支付机构因严重违规被央行陆续注销资质后,市场上的支付牌照还有267张。2016年8月,当央行宣布不再批设支付机构后,现有的267张支付牌照便成为稀缺资源。随着监管层对政策的收紧,即便是不知名的支付牌照也有望受到热捧。第三方支付牌照已变成卖方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牌照是禁止买卖的,企业若要进军支付领域,只能是收购原持牌公司。2014年底,万达以20亿元收购快钱。2016年2月,小米收购捷付睿通65%股权。2016年8月中旬,恒大集团完成对广西集付通支付有限公司的收购,有知情人士透露本次收购价格在5.7亿元左右。2016年10月,唯品会全资收购浙江贝付,正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消息人士称,这次收购价格为4亿元左右。
当前风生水起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乱象,风险事件频发。部分支付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机制缺失,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面对这种局势,2016年8月,央行在对第一批支付业务资质续展时表示,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最近一两年来,一直在抑制“非银支付机构”的类银行功能,其目标是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压缩为交易的通道,而不能吸纳存款、放贷、沉淀资金。
央行整肃第三方支付市场秩序毫不手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频频开出罚单。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央行开出罚单超过30多张,处罚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中,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对易宝支付开出合计5295万元的千万级罚单,该罚单是央行近年来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的最大罚单。
在开出罚单的同时,央行对于支付机构牌照的续展也本着更为审慎的原则。去年下半年,央行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进行续展。央行有关负责人当时曾表示,将根据“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对《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审核工作予以从严把握。
今年1月,央行发布通知称,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