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古镇

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 2017-11-22 09:30:22
浏览 8858

古代的张家湾城景浩绘制

     在历史上,通州地区的古城不止一个,而是有通州、路县、漷县、张家湾这四个。其中,张家湾最为特殊。从行政区划讲,张家湾连个县都不是,但其规模却仅比通州城略小。至今残存的城墙和修复后的南门,都佐证了这个小城曾经有过的辉煌。

     通州几个古城的兴衰各有其因。张家湾因漕运兴而兴,也因漕运衰而衰。在没有汽车也没有铁路的年代,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就是客货运输的命脉。自辽代开始,张家湾就是运河之畔最繁忙的码头之一。至今张家湾镇还有皇木厂村、砖厂村、北马头村等因漕运而形成的村落。

     京杭大运河从通州到天津河段,被称为北运河,又称沽水、白河、潞河等。在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之前,这段河道已被用来运输货物。北运河的漕运史可以远溯到前秦,《日下旧闻考》中称“秦使飞刍挽粟”,说的是秦朝通过北运河运输长城守卫将士的军需物资。东汉王霸开温水漕运要用到潞河,汉末曹操掘泉州渠北征乌桓,也要“从泃河口入潞河”,只不过那时的潞河还属于自然河道,但其漕运功能已被开发。

     到了辽代,燕京改为南京(今北京),北京作为首都的雏形开始奠基,潞河漕运从此也变得异常重要起来。萧太后开挖运粮河,自辽东辽阳输送大量粮秣以供应南京,漕粮从营口入渤海,到天津沿潞河一线向南京(今北京)转运,在今张家湾转萧太后河入京师,那时候的张家湾就开始成为漕运枢纽。

     众所周知,内陆河流用于漕运,最重要的就是河流水量,而越往上游,交汇的河流也就越少,上游水量不足,漕运便无法实现。萧太后运粮河入潞河口之所以选在张家湾,就因为张家湾正好是潞河上游众多河流交汇的地方,是以今张家湾以南河段,又叫泗河(也叫南泗河,当时潞河在张家湾上游东侧还有一个分支,叫北泗河,其上游也是四条河流交汇)。四河在此汇流,其南侧东畔还有夏谦泽,西畔有皇家开展“捺钵”文化的延芳淀,两处水面都很广阔,延芳淀不仅可以满足皇家“捺钵”,还可用作运河水量调节和漕船停泊。

     张家湾成为北运河上的漕运枢纽,在这里建有码头,附近还建有几处供皇家“捺钵”需要的粮仓,如今张家湾镇辖村苍上村,在辽代就是皇家御用仓储地。而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靠,也使张家湾繁华起来,张家湾镇内一街两巷商铺林立,达500余家,“日日为市、弦歌相闻,最称繁盛”。山西商人曾在张家湾建有山西会馆,曹雪芹家人曾在张家湾花枝胡同开有当铺,由此可见张家湾在古时的繁华景象。

     张家湾因万户侯张瑄得名

     封建王朝对潞河河道进行人工疏浚,有据可考是从金朝肇始。当时萧太后运粮河上游河道(北京至通州段)早已淤塞,漕船只能在张家湾卸船改陆路转输,其艰难困苦状况可想而知。

     由此,开辟通州至中都(金朝北京名)的水路漕运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萧太后运粮河淤塞,水源也不够充足,重新疏浚工程量巨大。权衡之下,金人选择了流经通州城北的另一条河道,它是高梁河东支,原是为灌溉大片田地而开凿。这条河道较之萧太后运粮河流程短一些,疏浚起来工程量也要少一些,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这里紧邻通州城下,可以水陆兼顾。

     金代里河漕运河道选择通州城北的高梁河东支,张家湾在北运河上的漕运枢纽地位似乎被通州取代了。但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原因是张家湾拥有四河交汇的地理优势,北京至通州里河河道入潞河的河口位置可以人为选择,潞河河道支持漕运的水量却难以改变,而且金代里河漕运使用只有10年。还有就是张家湾南邻的大片水泊夏谦泽和延芳淀,它们不仅可以调节下游河道的水量,还是漕运船只停泊的天然港湾。有金一代,张家湾仍然是北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之一,浩瀚的延芳淀也是金朝皇族“捺钵”地和海陵王督造战船演习水师的训练场。

     蒙古崛起金朝灭亡,金中都变成了元大都,北京从此更成为全国统一政权的首都,运河漕运也开始了它的鼎盛时期。但是,元代之前,张家湾的名称是什么?却无史料记载。在辽代,张家湾地区已经成为萧太后运粮河的枢纽,在它附近还建有皇家御用码头,这么重要的港口是不可能没有名字的。今张家湾附近土桥、大高力庄、牌楼营等村,都发现有面积不等的汉墓,里二泗村南更发现达36万平方米的大型汉墓群,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一地区起码在汉代就有人类在繁衍。当地老人介绍说,漕运开始后,附近村民看准商机,在河岸两边建房设店,形成规模,渐成村落,大家遂把当时的张家湾地区称为长店。元朝在北京立都之初,大都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元史》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海盗出身的万户侯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海运漕粮到天津海口,沿辽时运河故道向大都转输漕粮,但船到长店再也无法上行。且不说连年征战里河失浚,就是到通州潞河河段,也因为水量不足无法承运,所以漕船只能在长店泊岸,漕粮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当年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为了向元朝统治者表明忠心,曾经将族属迁到长店,并在长店设立海运船队总部,使长店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正是因为张瑄,此地开始被称为张家湾。

     筑城花了皇帝三万两

     或者因为张瑄的这次救急太有名了,或者因为这一次的场面特别壮观,人们从此只知张家湾而不记其前了。史书没有记载,原来的名字就很难流传,只是张家湾的历史绝不能从元算起,不然一出张家湾古城门,就是一条辽时的萧太后运粮河,却说这个地方的历史从元开始,岂不成了笑话。

     张家湾作为北运河上的漕运枢纽,首先是个自然选择,这种选择在前在后得到过很多次印证,每当里河漕运河道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北运河漕船就只能上行到张家湾,张瑄的这一次只是特别经典罢了。

     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作为国都,对北京城的建设是划时代的,北京作为全中国的首都从这时开始,今北京城作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雏形由此奠基。北京历来有“漂来的城市”之说,这一说法并不夸张,元朝在北京立都之初,大量的建材和物资都要从南方调运,当时所有货物都只能在张家湾上岸,所以通州还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一说。

     元大都作为大一统的皇朝首都,漕运问题必须得到根本性解决,开凿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势在必行。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从开凿山东济州河开始,到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开通自北京到通州张家湾的通惠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元大都,张家湾在北运河上的漕运枢纽地位愈加突出。

     元末明初又一次改朝换代,北运河里河(通惠河)再一次淤塞停用,张家湾在北运河上的漕运枢纽地位却愈加显赫。明朝开国之初定都南京,时间耽搁了数十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又掣肘于既得利益官僚的阻挠,京杭大运河通州到北京的里河漕运,一直没有得到恢复和重启,张家湾就成为漕运的北端。由于古代水路运输比之陆路更加重要和不可替代,张家湾的繁华甚至超过了在它上游作为州治的通州城。史地民俗专家王永斌在他的《历史上的京畿码头——张家湾》一文中描述:“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明代两位著名作家冯梦龙和凌蒙初合著《三言两拍》,其中也有多篇故事背景涉及张家湾,诗称“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大体上说明了张家湾当时的繁荣景象。

     明嘉靖七年(1528年) 巡漕御史吴仲重浚通惠河,将元代通惠河普济闸以下河道改由通州城北入潞,张家湾作为北运河漕运北端的地位才被改变。北运河漕运北端码头移至通州城东北,用意仍是水陆运输两者兼顾,但张家湾作为北运河上的漕运枢纽地位仍然没有动摇,这种状况直到张家湾上游运河改道。

     明朝中期国力渐弱,塞外蒙古各部却死灰复燃,多次突破长城入袭中原,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已对北方民族转入守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万蒙古骑兵再次突破古北口长城,兵锋指向通州一带,当时通州已有城池,张家湾却没有城池可守,于是蒙古骑兵避开通州城绕道河东一线扑向张家湾。张家湾建有通济仓,此时正有大量屯粮,如果这里被蒙古骑兵占领,存粮为之劫夺,敌兵获得粮饷补充,北京城的危险就更大了。幸得“都御史王竱驰至通州,收艚舟舣潞河西,勿使为寇用。寇屯河东二十里孤山、洳口诸处,阻水不得渡”(《读史方舆纪要》),张家湾的粮仓才算保住了。

     《明史》记载:此次惊险过后,王竱给嘉靖皇帝上书,建议在张家湾建造城池以保此处粮仓不失,时任顺天府尹的刘畿,也上书称在张家湾“建城便于保卫,利于固守”,要求在张家湾筑城。皇帝连接两道上书,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抢筑张家湾城以保这里的粮仓,诏令顺天府丞郭汝霖、通判欧阳昱负责工程建设。建筑材料不够就四处搜罗,经费不足就自己带头从伙食费里捐款,抢筑张家湾城拆毁了前朝通惠河废弃的河口石闸,还用掉了嘉靖皇帝三万两的伙食费!

     由此可见,张家湾在当时北运河漕运上的地位仍很重要。通州早在明初徐达、常遇春于洪武元年(1368年)北伐时就改筑砖城,这时的通惠河入北运河河口也已北迁通州城下,但对张家湾却仍然不敢掉以轻心,这就是当时的状况。

     张家湾城建成时间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落成后周长约3公里,城墙高6米,厚3米有余,虽比不上通州城规模宏大,也算得上是一座比较坚固的城池了(此城后在1860年阻击英法联军时发挥了作用)。为保卫城池,明朝委派守备一员、驻防营兵500人。

     明代在此设多个衙门

     张家湾城南临萧太后河,其南门外的通道就是河上的一座木桥,但城建成后交通压力很大,木桥时坏时修。直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才在一位叫张烨的官员资助和倡议下改建石桥,桥体全部用长条花岗岩砌成,这就是今天还基本保存完好的通运桥。通运桥因建在萧太后河上,也叫萧太后桥,至今仍可使用,并与张家湾古城遗址一起,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在张家湾设有大通关、巡检司、宣课司、提举司等。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年间开始,朝廷因为漕运商业需要,在张家湾建许多塌房,所谓塌房就是官家出租给客商的货栈。朝廷还在此设有宝源与吉庆二榷税、皇店、通判都司以及盐仓批验所等官署,在它周边储存和加工物资的地方很多,如皇木厂、木瓜厂、料砖厂、花板石厂、铁锚厂、盐场等等,这些地方后来渐成聚落,今皇木厂、瓜厂、砖厂、盐滩等村都因此得名。

     城内还有山西会馆,位于十里街东侧,明代是关帝庙,清乾隆间重修后改为山西会馆,后来在此开办学校,就是现张家湾中学的前身。学校规模扩大后,还占据了城里另外一座寺庙。

     张家湾南门外关厢不仅是商品市集,在过去还有人市,评剧和二人转里著名的《冯奎卖妻》就发生在这儿。《冯奎卖妻》讲述了明末大旱灾,保定府的冯奎一家难以度日,决定把妻子李金莲卖出去,后来被买主夏老三搭救,一家终于团圆的故事。《冯奎卖妻》的唱词里有:“夏老三下了官船往前走,眼前来到张家湾。张家湾设个卖人市,有卖女来有卖男。”

     从绘制于清朝的《潞河督运图》可以清晰看到,张家湾下游河道比较宽阔,水量充沛,而上游河道就相对狭窄。“潞河督运”的本意,正是要对进入这一段河道的船只实行管控。漕船通过张家湾驶入上游,要经由督运者同意;漕船到土、石二坝缴纳漕粮,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驶出,后来的漕船才能驶入。饶是如此,张家湾上游河段船只还非常拥挤,这就是当时的通州八景之一:万舟骈集。

     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曹雪芹的朋友敦诚乘舟去香河路过张家湾,写了一篇《游雀林庄记》,他在文中这样描述张家湾:“耳听船夫吴歌软语,眼观岸边货物堆积如山。”

     沿运河往来京城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都要在张家湾上下船,张家湾城中商铺、客栈林立。据《通州志》记载,清中期张家湾城内还有会商30多家,甚至还有3家当铺,其中就有曹雪芹家所开设的曹家当铺。清代在张家湾仍设通判、都司等管理漕运事务的官署,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还把原设于通州的潞河水马驿归并到张家湾和合驿(之前由今西集镇和合村迁至),从这两个驿站名称也可看出,通州这个“通”字水陆兼济,只不过后来通州到天津的地貌已变化,原来的陆路阻隔得到缓解,驿馆合并到张家湾已成为可能,如此既精简了机构,也便于通州城市功能的拓展。

     盛也漕运,衰也漕运

     依仗漕运枢纽的位置,张家湾的重要性和发展状况一度与州治所在的通州城比肩,甚至有超越之势。在元代,张家湾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要追上当时历史已非常悠久的通州古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元朝统治区区百年,留给张家湾追赶的时间并不充裕。

     就运河漕运而言,应该说张家湾比通州城更胜一筹,但张家湾的发展主要靠漕运,而通州城却胜在水陆兼济,并且通州城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北京城的东大门,这也是通州地区历史上有过四座古城,最终只有通州城保持下来的主要原因。

     但是,张家湾因漕运兴起而兴盛,却也因漕运停止而衰落。北运河停漕是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家湾却赶在停漕之前就失去了其枢纽地位,而且还失得彻底,别说枢纽,甚至和漕运都没了关系。嘉庆七年(1802年)京东大水患,上游洪水导致北运河改道,河道在张家湾上游甩尾东去……一夜之间,一直作为北运河漕运枢纽的张家湾远离了运河(后来做过多次努力意图恢复,但到嘉庆十三年即1807年彻底失败,运河从此改道)。曾经在此汇流的河流沿故道向东汇入新的北运河,张家湾迤东的运河故道只能用来运盐,河道变窄,慢慢地就被人称作小盐河了。

     运河改道,张家湾在北运河漕运上的枢纽地位骤失,一下子和漕运几乎没有了关系,瞬间变成明日黄花。至光绪二十七年,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开通,北运河停漕,通州城也开始衰落,并由州降级为县。从此以后,张家湾的命运就和通州的命运融合成一个整体,随着现代陆路交通发展,通州陆路通衢天下的优势渐渐显现,京津唐、京沈等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铁等的修建,使通州通往华北东北、东北和天津的交通枢纽地位再次凸显。

     漕运的辉煌虽然已成过去,但漕运文化却在张家湾留下了厚重的印记:辽代的萧太后运粮河、元代的通惠河河口闸遗址等等,张家湾留下历史的遗迹仍有不少:古城墙、通运桥、漕运来的巨石、600年的皇木厂古槐……

     张家湾是一座因漕运而兴起的古镇,但它的人文历史不止漕运。在张家湾流传着一个“九缸十八窖”的传说,说是这里一座寺庙的老方丈为后人埋下了银子,以备庙宇败落后重新修建。传说中的银子还没有被发现,但1981年在张家湾附近的烧酒巷村,已发掘出土了一大窖汉代五铢钱,总重量足有一吨之重!1992年在张家湾又发现曹雪芹“墓葬刻石”,这使它又成为红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曹雪芹“墓葬刻石”出土于张家湾村西“大扇地”曹家坟,在清史档案中可以查到,曹家“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在张家湾古城,有曹家当铺、染坊、盐店和曹家井等遗迹,通州已故文史专家周良曾依据《红楼梦》,对张家湾的地名古迹进行过对比考察:十里街、大小花枝巷、葫芦庙、馒头庵(在原古城西南200米处)、铁槛寺、地藏庵、栊翠庵、玉皇庙并达摩庵等等,太多巧合让人不得不对一代文豪与张家湾的关系进行考问。

     尽管红学界对曹雪芹“墓葬刻石”真伪还存在激烈争议,曹雪芹与张家湾的密切关联却不容置疑。此外,张家湾古城原在古延芳淀北岸一侧,辽、金、元皇家“捺钵”文化也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镇域南部更辖古延芳淀的大部范围,只以漕运就不能全面说明张家湾的历史了。曹雪芹“墓葬刻石”的发现,延芳淀湿地公园的开发,给张家湾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更多引擎。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

声明:飞龙自创版权归飞龙传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除飞龙传媒官方自创文章外,飞龙传媒转载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飞龙传媒立场。飞龙传媒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和版权、著作权。如果在飞龙传媒网或者微信平台上发布或转发的文章或图片有任何侵权行为,请在平台发消息给我们,或者邮件联系(email:fdmedia@fdmedia.us)我们,我们会尽快为你删除或作出道歉声明!

恒丰银行 广告
SKW 广告
穆迪花园Moody 广告
元臣律师事务所 广告
印心堂蕭老師 广告
Greenhouse 广告
慧慈按摩&美容学校 广告
安稳保险 广告
中美文化联盟 广告
重庆鸡公煲 广告
Schafer 广告
第一德州贷款 广告
凯旋地产 广告
ALOAN 广告
SKW 广告
美福药局 广告
商业地产税务减免法律咨询 广告
北极星保险理财North 广告
Watts 广告
休斯顿75火锅烤肉自助餐 广告
湘浙汇餐厅 广告
新魅力Katy美容美体中心Afresh 广告
专业保险王亚真 广告
名姿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