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
挖掘中华文化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极寻求全人类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是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普遍接受的文化共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又吸纳和发展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仅最大程度保障了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面对全球治理与发展,中国始终秉持“世界大同、和合共生”“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的中华文化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问题,有力彰显了中华文化在担当人类文明发展重任中的精神力量。
创新中华文化传播路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传播路径是关键。这需要我们融合内力、巧借外力,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和优势作用。媒体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和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呼唤着传播载体和传播技术的革新。应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同时,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在资源、平台、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开展中华文化对外宣传,着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高地。
多措并举促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自觉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通过学术交流表达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海外华侨华人以饮食、服饰、建筑、民俗等为媒,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以侨为桥,采取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传播的话语,在日常交流、庆典仪式、展览赛事中润物无声地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将富有时代意蕴的中华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培育优质文化产品,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重要承载和表现形式。加快培育优质文化产品,持续打造中华文化品牌,是焕发中华文化生机活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在调研上下功夫,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开展世界文化市场动向调研,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需求度,补短板扩优势;开展国外受众调研,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紧扣不同人群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共鸣点,切实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开展追踪调研,持续关注国外受众对文化产品的体验,对标内容是否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和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对标路径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优化调整产品设计与产品推介方式,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文化产品,以中华文化产品研发助力中华文化品牌建设。
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深远性和持久性。挖掘品牌核心价值,着力打造个性鲜明、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品牌形象。坚持以中华文化作为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的活力源泉,提炼贴合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精神标识,构筑中华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让中华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走向世界。坚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紧扣品牌核心价值,深度谋划品牌架构,持之以恒对品牌建设进行分区、分众、分阶段的谋篇布局。适应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需求,以中华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系列文化产品,助力中华文化持续发挥影响力,在世界舞台展现出独到的魅力与风采。(作者:李潇君,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转自 新华网